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水稻叶部病害的辨别与防治

    信息发布者:展望未来
    2017-06-29 11:21:30   转载

      水稻叶部病害的种类较多,有时几种病害同时在叶部出现,很容易混淆,不能正确区别病害类型,就不能对症用药,及时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。现将水稻生产中常见的几种叶部病害的主要症状介绍如下:

      稻瘟病。叶片上出现较大的梭形病斑,粗看病斑呈褐色,细看则分为三层:外围有黄晕、边缘层呈褐色,中央为灰白色。典型症状:病斑两头有褐色坏死线(坏死叶脉)延伸,多湿稻田中病斑背面有灰绿色霉层。在生产上水稻叶片的稻瘟病,常见症状有急性型、慢性型、白点型、褐点型之分。在水稻叶片上表现红褐色斑点的是慢性型和褐点型,慢性型: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形,外层有黄色晕圈,内层红褐色,中间灰白色,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变为褐色长条状;褐点型:病斑褐色,针头大小,局限于两叶脉间,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。

      防治稻瘟病,除选用抗性品种外,关键是做好预防工作。常发区结合恶苗病防治,使用浸种灵、咪鲜胺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,可兼治苗瘟。大田期进行药剂防治,可每亩用20%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~120克,或75%三环唑25~30克,或40%稻瘟灵75~100克,或6%春雷霉素50克,或25%咪鲜胺40~50毫升。烯丙苯噻唑对稻瘟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。防治叶瘟用低剂量,防治穗颈瘟用高剂量。

      纹枯病。稻株自下而上,在叶鞘、叶片上出现灰褐色或灰绿色云纹状病斑。典型症状是稻株中、下部的病斑布满白色的菌丝,并有土褐色菌核出现,引起叶片发黄枯死,严重时造成水稻中后期的贴地倒伏,甚至可以造成颗粒无收。孕穗期发病重的会造成“胎里死”。纹枯病几乎常年在早稻和晚稻上大发生。

      防治纹枯病,应控制氮肥用量,同时每亩用5%井冈霉素水剂300~350毫升,或20%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~60克喷雾,也可使用井冈霉素与生物源杀菌剂的复配剂,如每亩用2.5%纹曲宁或纹霉星250~300毫升,还可选用的有效药剂有240克/升噻呋酰胺、430克/升戊唑醇、25%丙环唑、申嗪霉素等。

      胡麻叶斑病。水稻秧苗叶片和叶鞘上的病斑多为芝麻粒大小,椭圆形或近圆形,褐色至暗褐色,病斑多时秧苗枯死。成株期叶片发病后先出现褐色小点,以后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,病斑上可见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,病斑边缘黄褐色,有的病斑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的大斑。典型症状是病斑的边缘层对光看隐现细轮纹,病斑两端无坏死线,病斑上一般无霉层,防治方法同稻瘟病,在发生时适量施用氮肥硫酸铵、人粪尿等速效氮肥,促进恢复生长。

      赤枯病。多发生于水稻分蘖始期,分蘖盛期达发病高峰。病株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赤褐色斑点,严重时聚合成斑块或条状。斑点在下部老叶尖端最先出现,然后向下逐渐变成赤褐色,最后全叶枯死,同时向上部叶片蔓延,严重的全株只有少数新叶保持绿色,远看似火烧样。主要由稻株体内营养比例失调,特别是水稻缺钾,秧苗素质差引起发病。水稻赤枯病发生后,一般无药剂治疗,注意通过合理用肥来调节和控制,如适量追施钾肥,或喷施0.2%~0.3%的磷酸二氢钾肥液等,可缓解赤枯症状,或者每亩撒施75~100公斤草木灰等。

      白叶枯病。叶片感染白叶枯病菌后,病部发黄直至变白枯死。从整个植株来看,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,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。就一片稻叶而言,先从叶尖、叶缘发病,也有自叶脉间形成浸染线斑,然后逐渐向叶片基部扩展。典型症状:病部与健部之间分界明显,界线常呈波纺状,病斑扩展的前部常有不明显的嫩黄色细线状先遣斑,多湿稻田或保湿培养的,病部有黄色小珠状菌脓。防治方法:亩用25%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50~200克,对水50~75公斤喷雾。亩用1∶2~3的草木灰、石灰混合物20~25公斤,于发病初期多次撒施,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。

      云形病。一般先从叶尖和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小斑,后迅速向下部或内侧作波浪状扩大,病斑中央逐渐变灰褐色,外缘灰绿色,病健交界不明显,遇阴雨高湿时,叶片呈水渍状腐烂。湿度不高时,病斑变为灰褐色,病健交界分明。后期灰褐色的病斑上有许多明显的深褐色波浪形云纹。云形病是早稻、晚稻常见的叶上病害。病害在地势低洼、排水不良、连续阴雨高湿,偏施或迟施氮肥,引起稻株贪青徒长时,都容易发生和造成危害,常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,后逐渐向上叶蔓延,还可危害剑叶鞘。影响结实和粒重,严重时,常使稻株不能正常抽穗,引起早衰。给水稻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,应认真对待注意防治。发病后及时喷药防治,目前防治云形病的药剂有三唑酮,每亩用20%的乳油100~150毫升,加水30~50公斤,在孕穗开期或抽穗期喷施一次,可取得90%以上的防治效果。

      条纹叶枯病。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其帮凶——灰飞虱危害造成的病毒性传染疾病。发病初期,在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条斑,以后病斑增大合并,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,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现褪绿短条斑。病株呈现心叶细长,柔软并卷曲成纸捻状,弯曲下垂而形成假枯心。发病早的植株渐渐矮化,叶片失绿,呈绿白色,最后叶片退淡而枯死。发病迟的在健叶或心叶上有褪色斑,但抽穗不良或畸形不实,形成假白穗。

      防治该病,在化学防治上首先是要坚持“切断毒链,治虫控病”的药剂防治策略,把住“治虫源田、保稻田,治秧田、保大田、治前期,保后期”的各个环节,以有效控制灰飞虱发生量,最大限度地防控传毒危害。小麦、油菜收割期,对秧田要普治灰飞虱,可选用吡蚜酮、噻虫嗪等,不间断或隔天防治1次,注意交替用药。水稻返青分蘖期,消灭灰飞虱可选用的药剂有吡虫啉、毒死蜱等。水稻分蘖期大田病株率0.5%的田块,每亩用2%宁南霉素300毫升对水40公斤喷雾,1周后再喷雾1次,以控制条纹叶枯病的蔓延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